![]() |
|||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![]() |
|
● 广州古桥“威水”史 2010-05-24
时移世易,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,似乎古桥们慢慢被冷落,现在剩下的能有几何?
从前,广州水网纵横,就以荔湾为例,有“西关八桥”的说法。直至今日,留下来的古桥已为数不多,如果除去残存及改建者,那算得上完好保留的只有七座,它们分别是福荫桥、石井桥、五眼桥、汇津桥、沙面东桥、云桂桥、毓灵桥。
1、福荫桥,建于清乾隆年间,原在福荫院旁。当时芳村一地有众多园林,随着福荫院被拆,与附近其它园林被归入醉观花园范围,福荫桥也就留在醉观花园之中。
2、石井桥,在石井河上的石井桥是清道光年间重建后保留下来的,从重建好到现在,它经已有一百八十一岁了。1856年,英国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,为打击英军,石井乡的村民奋起反抗,如今在该桥的边岸上有一个亭和一座碉堡,就是时人为抗英所建的。当年侵略者炮击的弹孔,至今仍留在石栏杆上。
3、五眼桥,位于秀水河上被称为“广佛大道第一桥”。相传,明代万历年间进士李待问乃盐步一李姓员外与其妹仔所生的私生子。年幼时,母子二人受李家中人排挤,唯有独自搬出,相依为命。待问自幼勤学,又酷爱武学,凭其军功,官至户部尚书。为照顾年迈老母亲,待问毅然辞去官职,回广州开设商行。其常从广州渡秀水河回盐步探母,深感一河相隔,过往不便,为造福乡梓,便出资修一五洞石桥,命其名作“通福桥”。因桥五孔,故又有“五眼桥”之称,因待问修桥,故得称“李公桥”。桥修建之后,待问有感,出一上联:“桥眼五通连水秀”,此上联倒转读亦通,成千古绝对。
4、汇津桥,位于今珠江涌中段,从前这段水面称为“马涌”,故此桥又名“马涌桥”。江水自马涌东西两端同时流入,到桥处汇合,故桥就得名“汇津”了。
5、沙面东桥,原名“法兰西桥”,乃1861年9月签订《沙面租界条约》后建。最初桥有檐顶,后被改建过四次,最后一次是在1967年,当时为修筑人民桥引桥,破坏之,最后一次改建之后的东桥变成一座平淡无奇的白桥。
6、云桂桥,因其横跨云桂涌而得名,其最初由明朝广州名士何雄柏所建,他官至礼部尚书,因弹劾奸相严嵩遭谪,罢官归广州故里,设天山书院讲学,为便利行人往来而建此桥。到了清代,桥被重修。1958年,开辟晓港公园时,桥被纳入公园范围。
7、毓灵桥,建于清代中叶。桥所在位置原本有条钟秀乡村,乃“钟灵毓秀”之意,故此,桥就称“毓灵”啦。它如今就在芳村区旧区府东南。
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